张素萍:聋哑儿童的校长妈妈
发布时间: 2021-10-24 09:20 | 发布作者: manbetx官网登录网页版 | | 查看: 15次
被推荐人姓名: 张素萍 年龄:3 3岁 性别:女 感人事迹: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是聋哑儿童,部分是智障. 张素萍11年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推荐理由: 大爱无痕,师爱无痕!纯洁的童真映衬着无痕的师爱,宛如动人的旋律。 面对着不仅身体
被推荐人姓名:张素萍
年龄:33岁
性别:女
感人事迹: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是聋哑儿童,部分是智障. 张素萍11年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推荐理由:大爱无痕,师爱无痕!纯洁的童真映衬着无痕的师爱,宛如动人的旋律。面对着不仅身体有残疾而且还因为残疾被遗弃的孩子们,她付出的比普通教师要多得多。
推荐网站:中国江西网
相关报道:
张素萍,女,汉族,1975年7月出生,江西进贤人,现任南昌市进贤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图为张素萍在接受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采访
一群孩子围着老师,在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然而,这欢乐的场面只有笑脸,没有笑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这位漂亮的女老师,不时地打着手势,当一个学生向老师举着拇指时,老师笑靥如花。
这是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近日在南昌市进贤县特殊教育学校看到的一幕,身边的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学生表达的意思是,老师您胜利了,老师您真棒。原来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是聋哑儿童,部分是智障。站在孩子们中间的,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张素萍,孩子们的“校长妈妈”。
“看到我的孩子(张素萍习惯把学生称为孩子)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而不能上学,也能享受同龄人的快乐,我觉得很欣慰和快乐。”然而,张素萍的欣慰和快乐来的并不容易,曾经,她的孩子因为家里没钱而中途辍学;曾经,她的孩子冬天只能盖着家里带来的烂棉絮……
如今孩子们不仅上学免费,还有了专门的饮食营养搭配厨师,学校不仅有了独立的办学场所,还有了电脑室、书画室……进贤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邬老师告诉记者,“这些条件的改善,都是张校长一手争取来的……”
“我的孩子”半个月学会什么是爸爸
1995年,20岁的张素萍从南昌幼儿师范特师班毕业后分配到进贤民和四小工作,担任了新组建的聋哑班的班主任。当时班上只有7个学生,还有一块黑板和7张破旧的课桌。聋哑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进贤县城没有现成的教材,张素萍就把自己在学校读书(中专,特殊教育专业)的课本部分内容复印给孩子们当作课本。
张素萍在给聋哑儿童上课。
其实,结缘特殊教育也出于意外,16岁时,成绩优秀的张素萍考上了师范,但由于名额问题却被调剂到特殊教育专业。这让原本对教师生涯充满向往和憧憬的张素萍实在不能接受,“想想一辈子就要生活在无声的教室,和一些智障的孩子在一起,简直是恐怖,所以我拒绝入学。”后来是在父亲的软硬兼施下,张素萍才回到学校。父亲的坚持,让她走上了特殊教育之路,如今已经整整11了。
虽然张素萍长得很漂亮,但她结婚还是比较晚。在找对象时,对方一听她是搞特殊教育的,整天打交道的不是聋哑儿童便是弱智的孩子,便都被吓跑了。为此,妈妈常对张素萍说“特殊教育害了你一生,是你爸爸害了你。”但此时,经历的一幕幕,张素萍已经习惯了、喜欢了、离不开“她的孩子”了。
“我的孩子”请“校长妈妈”吃瓜子
“我的孩子虽然不会叫出清脆的‘老师好’,可他们也有可爱之处,也有他们的闪光点,他们重感情,讲义气,对老师心存感激。为了这些孩子,我再苦,付出再多也值得。”
孩子们都叫张素萍“校长妈妈”,这位校长妈妈则称这些聋哑、智障的儿童为“我的孩子”。(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孩子们一见到张素萍,总会显得很兴奋,总是围着他们的“校长妈妈”。
有一次一个姓邓的孩子忽然走进办公室,他两只手放在口袋里,脸上还挂着两串鼻涕。一声不吭地走到张素萍面前,张素萍问,“孩子,您有什么事?”,孩子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瓜子,“校长妈妈,给你吃。” 张素萍怔住了,“你自己吃吧。”“不,这是给你吃的。”望着孩子手里已被汗水浸透的瓜子,张素萍热泪盈眶。
一次张素萍在和别人交谈时,孩子们看到对方态度不好,马上跑过来,用手语和老师交谈:“老师,他是什么人?他是不是坏人?他要干什么?” “老师,不用怕,我们会保护你!”
张素萍去南昌聋哑学校学习,两天后,她看到她的三个孩子站在聋哑学校的门口等她。张素萍很惊讶:“你们怎么来了?”孩子们羞涩地笑笑。原来他们两天没见着张素萍,在打听到老师的去向后便来到南昌找她。
即使已经毕业的学生,当他们在与父母闹矛盾时,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第一个打电话给张老师。甚至一些学生在找对象时,也总是说要找像张老师那样的。
……
透过这些时光碎片,张素萍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孩子了,他们就像是她自己的孩子一样。以至于她的女儿常说“你对那些聋哑孩子比对我要好多了”。
聋哑学生因为身体的残疾,学习不同于普通孩子,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实物和图画,才能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什么。没有图书,没有教具,张素萍每天从6点就赶到学校,在黑板上画好上课要讲的内容图画。
“当初,就是为了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爸爸,什么是妈妈,就用了我整整半个学期。”原来孩子们之前都没有受过手语教学,有的孩子因为父亲会抽烟,就对张素萍说,嘴上叼根烟的男人就叫爸爸。这让张素萍哭笑不得,在单调枯燥的教学中,这也算是其中的一点点乐趣。“为了教会一个简单的东西,往往要花好几天,有的时候也着急啊,但最后,都得自己咽下这委屈的泪水。”
病倒在“我的孩子”丢失后与家人重逢
收获感动的同时,张素萍也为孩子们操碎了心。孩子们的破环性极大,他们经常将学校的栅栏破坏,然后溜出学校。在张素萍11年的教学生涯中,找孩子成了她刻骨铭心的记忆。
看到校园里有垃圾,张素萍和其他老师总是自觉拣起来,她说,聋哑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和领悟能力比一般人强,所以,对他们的教育要十分注意言传身教。
1998年农历小年夜,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聋哑学生在家走失,家长打电话向学校求助。接到电话后,张素萍迅速带领几位老师到处寻找,经过半夜的紧张寻找,张素萍终于在一个街角找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学生。
在风雪中寻找孩子的记忆太多了,张素萍已记不清自己在风雨里摔过多少回跤,多少次掉进臭水沟,多少次在深夜里把孩子送回家。然而,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却是2003年长达一个月的寻找之旅,这年的春节简直成了她的一个噩梦。
2003年1月5日中午2点,一名老师发现有4名学生没来上课,同时,曾在学校就读的3名学生家长也来电询问孩子是否来过学校。张素萍获悉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警,与老师和家长们开始通宵达旦地寻找。
那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张素萍和几个老师白天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码头等人群聚集的地段寻找,晚上困了就睡在火车站的休息椅上,饿了就吃方便面。后来几天因为春运,被赶出了候车室,大家边卷缩在车站的墙角。“我们不能离开车站,因为车站人多,至少还有一线希望,当时我们只要一听到哪里有线索,我们就奔了过去。三天时间,我们跑遍了南昌市所有的大街小巷。”张素萍说。
在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协助下,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后,正月初四,张素萍终于在石家庄找到了走失的孩子。好事多磨,回家的路上又出现了意外,途经大别山时,大雪已经将路给封住了,为了尽快将孩子带到他们父母的身边,张素萍硬是冒着翻车的生命危险连夜赶回南昌。当孩子们平安回到家中时,张素萍却因一个月的精神高度紧张和劳累,倒在了病床上,在医院输了一个星期的液。
经过这次噩梦,张素萍加强了对学校安全工作加强了管理,在学校确立了“安全第一”和“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此后学校再没有出现孩子丢失的事件。